北京:大興機場變海綿機場!北京將構建“1+16+N”海綿城市
從今天開始,北京正式進入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養成節水好習慣,樹立綠色新風尚”。水務部門將通過節水宣傳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等活動,普及節水知識,推廣節水技術,培養節水意識。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目前全市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比例為18%,今年本市將探索建立“ 1+16+N ”海綿城市規劃體系,穩步推進全市海綿城市建設。
本市正在以推進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以通州國家海綿試點為示范,推廣開展“海綿校園”“海綿社區”“海綿公園”“海綿道路”等海綿工程,并探索建立“ 1+16+N ”海綿城市規劃體系。“1”即《北京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16”即 16 個區根據市級專項規劃制定的區級海綿城市專項規劃,“N”即包括未來科學城、懷柔科學城、亦莊經濟開發區、大興國際機場、城市綠心、環球主題公園等重點片區的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目前,除密云尚在編制過程當中,其余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均已完成編制,通州、朝陽、門頭溝、昌平、東城、石景山等區已獲得批復。
今年,各區、各單位將加快落實各項海綿城市規劃建設任務,實現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完成53個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加快回天地區育知東路鐵路橋、朝陽金泰橋等30余處積水點治理。
現場探訪:
大興國際機場是個“海綿機場” 7個月“吸”水70萬方
大興國際機場作為本市海綿城市的重點項目,是海綿城市規劃體系N中的一份子,記者日前實地探訪,發現機場啟用7個多月來,場內自然積存水量已高達70萬方,污水處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達100%,真正成為了“海綿機場”。
“如果小雨,降到我們場區內的每一滴水幾乎都跑不掉,你看這每根柱子上的豎管和下方的凈水花箱,就是高架橋上的雨水收集器。”走在大興國際機場的出場高架橋下,機場技術工程部能源環境與科技模塊業務經理康春華指著立柱上的豎管介紹說。
在大興國際機場的飛行區和公共區,類似的雨水收集系統還有很多,康春華介紹,大興國際機場的雨水收集系統遍布場區各個角落,根據不同區域用地特征,采用不同的雨水徑流控制形式、措施和方案。降雨之后,雨水桶、屋頂、下沉式綠地等直接與雨水接觸的區域,都會有雨水收集裝置;降雨停止之后,雨水也不會白白流走,植草溝、鋪設透水磚、調節池等都是存留雨水的好去處;雨水留下之后,還將通過排水渠流入人工湖、雨水濕地和生態堤岸,儲存之后成為日后雨水再利用的水源。
康春華表示,回收的雨水可用于綠化、環衛用水及景觀湖補水,不但能調節機場內小氣候,也形成了人、水、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態環境。整個機場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五個雨水收集流程,將全場水資源統一收集、處理、回用,實現了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機場啟用7個月以來,場內自然積存水量達到了70萬立方。
同時,為更好的實現防洪內澇控制、雨水資源利用與科學管理、降低徑流總量及污染等目標,大興國際機場還采用“調蓄+抽升強排”的二級雨水排水系統,建設智慧雨水管理平臺,進行雨水排放、監測和預警的全方位管理,保障雨水安全排放。(新華網)